付费实习背后的真相:是镀金还是陷阱?
资讯分类:就业资讯 来源:对培 时间:2025-01-09 14:57:21 阅读量:182

 

近年来,“内卷”、“焦虑”、“迷茫”这些词好像成了学生们的标签。

 

“太卷了,我好焦虑啊,感觉未来一片迷茫。”这或许是许多同学内心的真实写照。

 

随着寒假的到来,不少在校大学生陷入了“毕业即失业”的担忧中,纷纷选择实习来提高自己简历的含金量。早前,一则关于大学生花9000元买实习证明的新闻引发了热议。

 

 

 

 

苏州大学的许婷,为了拿到一份实习证明来获得保研加分,在同学的介绍下,她联系到一家名为GCA国际组织实习的中介。许婷先给中介交了500元的报名费,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一定能够进入国际组织实习,而且如果未能得到实习机会,中介也不会退款。

 

随后,中介为许婷提供了一份某国际贸易合作组织的远程实习,这份实习符合保研要求且岗位和她的专业相关,价格为9000元。相比市面上动辄要价两三万的中介,许婷觉得这个中介还挺有良心的。

 

在远程实习的3个月里,许婷未曾接触过该国际组织的相关人员,她撰写的稿件由中介递交,也没有得到稿件的任何反馈,更不知道稿件是否成功发表,只不过她还是拿到了盖着章的实习证明。

 

 

 

 

知名大厂、行业头部公司的实习岗位供不应求,让求职中介从中看到了商机,向学生提供起所谓的“付费实习”服务。他们通过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等手段,诱导学生支付高昂的费用来获得内推机会。

 

实习是很多大学生求职的“必经之路”,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求职中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学生把目光投向了付费实习中介,不惜花费重金参加付费实习。

 

这些内推机构甚至明码标价出售大厂实习机会,让大学生付费购买。在网购平台上,以“实习”为搜索关键词,页面也会呈现大量相关的商品。

 

 

 

 

想走捷径的人越来越多,“付费实习”变得理所当然,相关乱象也层出不穷,花钱找来的“线上实习”有可能是虚假岗位,还有多家名企的实习岗位被明码标价。

 

付费实习中介机构一般都打着“有内推”、“保入职”、“直招”、“资源丰富”、“名企实习”等旗号来吸引大学生。

 

建议大家在寻找实习机会时谨慎考虑,避免上当受骗。这类广告往往隐藏着诸多陷阱,不仅可能让求职者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对个人信誉造成不良影响。

 

事实上,这些中介机构手里根本没有这么多优质的实习机会。经调查发现,部分付费实习中介机构所宣称的“企业内推”、“保证实习机会”等服务大多难以兑现。

 

某中介机构声称可以安排到国际知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实习,但是要交4.3万元的费用。

 

 

 

 

多家企业发布声明,明确表示反对并抵制“付费实习”。腾讯在其通报中指出,企业员工勾结中介机构提供“付费实习”已触犯“腾讯高压线”,涉事员工均被解聘处理。

 

华为也发布了相关公告,提醒广大求职者应当通过正规渠道申请实习岗位,切勿轻信网络上那些声称可以提供“远程实习”、“内推实习”等服务的广告信息。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新修订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其中就明确“严禁以营利为目的违规组织实习”。

 

 

 

 

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找实习的焦虑也从应届毕业生蔓延到大学低年级。提前“卷实习”,已然成为当下大学生绕不开的话题。

 

数据显示,在就业前,仅有一段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占比达32.7%,而拥有两段及以上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占比更是高达45.7%,两者合计占比高达78.4%

 

2023年有43.4%的本科生在大一大二就已经参加实习,这一占比远高于已毕业学生大一大二所参加的实习,很显然现在的大学生对待实习比过去更“卷”。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等地的在校生,开始他们的首份实习的时间点普遍比其他地区的在校生要更早一些。

 

 

 

 

即使要倒贴钱,还是有很多学生挤破头想去一些知名大厂实习,他们愿意克服经济上的困难,争取到这样宝贵的实习机会。

 

年轻人盲目追求精致简历的背后,折射了他们初入职场的焦虑心态。付费实习的学生一心想着如何把简历“包装”得更漂亮,却忽略了实习的真正价值所在。

 

实习的目的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和提升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不是仅仅得到了一张实习证明。

 

在选择实习机会时,学生应该从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出发,积极探索自己究竟适合哪个行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们以为付费实习是一条捷径,其实一不留神就可能走入黑心中介的陷阱中,实际的投入回报比非常低,甚至可能带来一些背调方面的风险。

 

大学生对于付费实习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不要被表面的诱惑所迷惑。想清楚到底自己想要的是一份看似光鲜的简历,还是一段实实在在的职场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