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全网终于等到了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结果。
有史以来首位闯进决赛的中专生姜萍,被证实在参赛过程中作弊,违反了“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
无人监考的初赛是开卷考试,姜萍能在这种规模的比赛中突围,靠的是“师生合作”。
近年来,国家相当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于是“中专生荣获全球大奖”的逆袭故事被媒体大力宣传,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个普通的17岁中专女孩,没有浑浑噩噩地度日,反而费尽心思地钻研数学,参加全球数学竞赛的成绩甚至超过了清华北大的名校生。
她的存在打破了世俗偏见,受到了铺天盖地的赞叹:中专生成功崛起、女生能学好数学。
随之而来的是质疑的声音,怀疑她竞赛作弊的人越来越多,姜萍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当姜萍作弊事件尘埃落定,数学天才跌落神坛,这场骗局映照出我们对“天才”的渴望,人人渴望摆脱平庸。同时也在提醒我们,成功之路并无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的努力,接受自己的平庸。
作为涉世未深的未成年学生,姜萍错在了任由数学老师摆布,成为了一个听话的工具人,听老师的话参赛作弊,在大赛主办方的采访视频中撒谎。
这位老师为了一己私欲让学生走上了作弊的不归路,他已经忘记了教育的初心。
教育不应该追求分数至上,忽视品德培养,而是要坚守诚信和公平的底线。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诚信乃立身之本。考试不仅是对学术成果的检验,更是对个人品质的考量。对于未成年的学生群体而言,强化诚信意识相当重要。
无人监考在我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难以彻底约束学生的作弊行为,仍会有学生公然在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内作弊。
甚至有的学校会在诚信考场安装摄像头,表面上声称相信学生,但学校的行为却透露出对学生的不信任。
将学生置于无人监管的环境,无异于进行一次人性测验,总有学生抵挡不住诱惑,触碰道德底线。
美国天文学家奈尔·泰森曾经说过:重视分数多过学生的身心发展时,学生才会选择作弊。
在大学校园,考试作弊被视为一种极其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在强调学术诚信的欧美高校,此类行为的后果更为严重。
一旦学生被发现有作弊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可能面临从课程成绩作废、要求重修,作弊严重的情况下,会被剥夺学位资格。
美国一所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77%的监考教师认为处理学生作弊是一项非常繁琐的事情。受访老师认为揭发学生作弊需要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担心学生会打击报复,宁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愿意和作弊的学生硬碰硬。
印度今年5月举行的大学入学考试引发了广泛关注,此次考试中满分者多达67名。
在历年的考试中,能够取得满分的考生数量极为有限,通常每年不超过三人。印度国家考试局局长因涉嫌在高等教育考试中存在违规行为而被政府解除职务。
在印度,作弊已经演变为一个庞大且成熟的灰色产业链。每年,有数千名学生因涉嫌舞弊而被开除学籍——这仅仅是被发现案例中的一小部分。
2018年,印度实施了前所未有严格的防作弊措施,在考场内安装了约5万个监控摄像头,这导致了110万名考生选择放弃参加考试。
2019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形式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考试作弊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涵盖了高考、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等,自2019年9月4日起施行,作弊严重者最高可判7年。
不过这主要维护的是国家级考试的公平,平时在学校的考试中作弊是无法量刑的,对于学校里大大小小的考试,法律实在是鞭长莫及。
只有将作弊诉诸法律时,人们才会形成共识:作弊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底线。